以下整理了完整的馬拉松專業術語表,幫助跑者更好地融入馬拉松文化。
個人成績指標
術語 | 英文術語 | 解釋 | 分類 |
---|---|---|---|
PB | Personal Best | 個人最佳成績 | 個人成績指標 |
PR | Personal Record | 個人最佳紀錄,與PB同義,美國使用較多 | 個人成績指標 |
SB | Season Best | 賽季最佳成績 | 個人成績指標 |
PW | Personal Worst | 個人最差成績 | 個人成績指標 |
BQ | Boston Qualifier | 波士頓馬拉松參賽資格達標 | 個人成績指標 |
SubX | Sub X hours | 成績低於X小時,如Sub3代表低於3小時完賽 | 個人成績指標 |
CR | Course Record | 賽道紀錄 | 個人成績指標 |
NR | National Record | 國家紀錄 | 個人成績指標 |
WR | World Record | 世界紀錄 | 個人成績指標 |
CB | Course Best | 個人賽事最佳成績,在同一場賽事中的最佳成績 | 個人成績指標 |
比賽距離
術語 | 英文術語 | 解釋 | 分類 |
---|---|---|---|
全馬 | Full Marathon | 全程馬拉松,42.195公里 | 比賽距離 |
半馬 | Half Marathon | 半程馬拉松,21.0975公里 | 比賽距離 |
超馬 | Ultra Marathon | 超過42.195公里的長距離比賽 | 比賽距離 |
10K | 10 Kilometers | 10公里賽跑 | 比賽距離 |
5K | 5 Kilometers | 5公里賽跑 | 比賽距離 |
訓練方法
術語 | 英文術語 | 解釋 | 分類 |
---|---|---|---|
LSD | Long Slow Distance | 長距離慢跑訓練,提升耐力和有氧能力 | 訓練方法 |
SI | Speed Intervals | 間歇跑訓練,高強度和低強度交替 | 訓練方法 |
MP | Marathon Pace | 馬拉松配速訓練,以目標馬拉松配速進行 | 訓練方法 |
恢復跑 | Recovery Run | 以緩慢配速進行的恢復性跑步 | 訓練方法 |
Speed Run | Speed Run | 間歇跑,高強度跑步訓練中穿插休息或慢速跑 | 訓練方法 |
排酸跑 | Recovery Jog | 在比賽或高強度訓練後進行較為輕鬆的慢跑,有助減輕腿酸 | 訓練方法 |
比賽相關
術語 | 英文術語 | 解釋 | 分類 |
---|---|---|---|
配速員/兔子 | Pacer | 在比賽中以固定配速帶領選手的人員 | 比賽相關 |
撞牆 | Hit the Wall/Bonk | 比賽中因體力耗盡突然感到極度疲勞的現象 | 比賽相關 |
關門 | Cut-off Time | 比賽中每個檢查點必須通過的時間限制 | 比賽相關 |
DNF | Did Not Finish | 未完賽 | 比賽相關 |
DNS | Did Not Start | 未起跑/放棄比賽 | 比賽相關 |
大會時間 | Gun Time | 從鳴槍起跑計時到通過終點的時間 | 比賽相關 |
晶片時間 | Chip Time | 從通過起點線到通過終點線的實際時間 | 比賽相關 |
檢查站 | Check Point | 比賽時賽道上設立的檢查點,防止跑手跑錯路或走捷徑 | 比賽相關 |
WMM | World Marathon Majors |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六大賽事 | 比賽相關 |
金標籤 | Gold Label | 世界田徑總會認證的最高級別賽事 | 比賽相關 |
補給站 | Aid Station | 通常賽場上間隔設立補充水分與能量的休息站 | 比賽相關 |
私補 | Personal Supply | 馬拉松賽道上非官方提供的各種食物、飲料等 | 比賽相關 |
生理指標
術語 | 英文術語 | 解釋 | 分類 |
---|---|---|---|
步頻 | Cadence | 每分鐘的步數,理想步頻約180步/分鐘 | 生理指標 |
配速 | Pace | 每公里所需的時間,如5分速指每公里5分鐘 | 生理指標 |
心率 | Heart Rate | 每分鐘心跳次數 | 生理指標 |
VO2 max | VO2 max | 運動時每分鐘最大摄氧量 | 生理指標 |
乳酸 | Lactic Acid | 由於葡萄糖分解不完全產生的物質,造成肌肉疲勞和酸痛 | 生理指標 |
有氧 | Aerobic | 讓呼吸和心血管系統較輕鬆,可持續較長時間的運動強度 | 生理指標 |
LT | Lactate Threshold | 乳酸門檻跑,也稱AT (anaerobic threshold) | 生理指標 |
醫學術語
術語 | 英文術語 | 解釋 | 分類 |
---|---|---|---|
髂脛束症候群 |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(ITBS) | 常見的跑者膝蓋外側疼痛,也稱跑者膝 | 醫學術語 |
足底筋膜炎 | Plantar Fasciitis | 足底筋膜發炎,腳底疼痛 | 醫學術語 |
脛骨疲勞性骨膜炎 | Shin Splints | 脛骨周圍組織發炎引起的小腿疼痛 | 醫學術語 |
RICE原則 | Rest, Ice, Compression, Elevation | 運動傷害處理原則:休息、冰敷、加壓、抬高 | 醫學術語 |
肌肉拉傷 | Muscle Strain | 由於肌肉過度延展,而產生撕裂的情況 | 醫學術語 |
腳踝扭傷 | Ankle Sprain | 腳踝韌帶因延展過度而產生撕裂傷 | 醫學術語 |
抽筋 | Muscle Cramp | 肌肉不斷出力收縮後,柔軟度變差,體內電解質失衡而產生症狀 | 醫學術語 |
水泡 | Blister | 鞋子尺寸不合、鞋後跟或襪子磨腳等因素造成的水泡 | 醫學術語 |
疲勞性骨折 | Stress Fracture | 因運動量過大而使骨頭產生小裂痕 | 醫學術語 |
阿基里斯腱炎 | Achilles Tendonitis | 阿基里斯腱發炎,跟腱疼痛 | 醫學術語 |
馬拉松心率區間與訓練指南
心率區間(Heart Rate Zones)是馬拉松訓練中非常重要的概念,能幫助跑者根據不同的訓練目標調整強度,提升效率並避免過度訓練。以下整理了心率區間的專業術語及其解釋,並以表格呈現。
心率區間與其功能
區間 | 心率範圍(最大心率百分比) | 努力程度 | 訓練重點 | 適合的訓練類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Zone 1 | 50-60% | 非常輕鬆 | 恢復、熱身、冷卻 | 恢復跑、熱身跑 |
Zone 2 | 60-70% | 輕鬆 | 耐力訓練、有氧基礎訓練 | 長距離慢跑、基礎耐力跑 |
Zone 3 | 70-80% | 中等 | 提升有氧能力與馬拉松配速適應性 | 配速跑、穩定狀態跑 |
Zone 4 | 80-90% | 困難 | 閾值訓練、乳酸耐受性提升 | 閾值跑、長間歇訓練 |
Zone 5 | 90-100% | 極限努力 | 最大速度與爆發力提升 | 短衝刺、高強度間歇 |
各區間詳細解釋
Zone 1:恢復區
-
特徵:非常輕鬆,幾乎沒有壓力,可以輕鬆交談。
-
用途:用於熱身、冷卻以及高強度訓練後的恢復。
-
範例訓練:
-
15 分鐘熱身或冷卻
-
輕鬆的 40 分鐘恢復跑
-
Zone 2:有氧基礎區
-
特徵:輕鬆但稍微有挑戰性,可以持續數小時且保持對話。
-
用途:提升耐力與有氧能力,是耐力運動員的核心訓練區。
-
範例訓練:
-
持續 2 小時的長距離慢跑
-
每週佔比約為總訓練時間的 70-80%
-
Zone 3:馬拉松配速區
-
特徵:中等強度,對話變得困難,但能維持完整句子。
-
用途:模擬比賽配速,提升有氧效率與經濟性。
-
範例訓練:
-
馬拉松配速跑(30 分鐘起步,逐漸延長至 1.5 小時)
-
穩定狀態跑(25 至 60 分鐘)
-
Zone 4:乳酸閾值區
-
特徵:高強度,呼吸急促且無法交談,接近乳酸閾值。
-
用途:提升乳酸耐受性與速度持久力。
-
範例訓練:
-
長間歇(例如:8 x 1 公里,間隔 Zone 1 恢復)
-
閾值跑(20 至 45 分鐘)
-
Zone 5:極限爆發區
-
特徵:最大努力,無法維持超過幾分鐘,乳酸快速堆積。
-
用途:提升最大速度、步頻與神經肌肉效率。
-
範例訓練:
-
短衝刺(例如:6 x 400 公尺,全力衝刺後完全休息)
-
高強度間歇(例如:5 x 2 分鐘,全力衝刺後步行恢復)
-
心率區間的重要性
-
避免過度訓練:大部分時間應該在 Zone 1 和 Zone 2 訓練,以建立有氧基礎並促進恢復。
-
針對性提升:根據目標選擇適合的心率區進行針對性訓練,例如 Zone 4 用於乳酸耐受性,Zone 5 用於速度爆發。
-
模擬比賽情境:馬拉松配速通常落在 Zone 3 或 Zone 4,因此需要在這些區間進行模擬訓練。
透過了解並應用心率區間,跑者可以有效地規劃訓練計畫,達成最佳化的比賽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