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快速導讀:Lipoprotein(a) 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
Lipoprotein(a). JAMA. 2025;333(21):1918–1919. doi:10.1001/jama.2025.2373
1 | 為何 Lp(a) 值值得您多看一眼?
-
生化特性──Lp(a) 是攜帶氧化磷脂的 LDL 類脂蛋白顆粒,具有強烈促炎與促粥樣硬化活性,堪稱「最愛惹事的膽固醇表兄弟」。
-
危害證據──前瞻性統合分析顯示,Lp(a) ≥ 50 mg/dL 者,每千人年 ASCVD 發生率 80.0;對照 Lp(a) < 15 mg/dL 者僅 55.3,校正後 HR 1.35。
-
風險無門檻效應──各水平持續上升,每增加約 20 mg/dL,11 年 ASCVD 相對風險增 11%。
-
族群差異──黑人中位數約 30 mg/dL,白人僅 7 mg/dL;南亞人偏高、中國族群略低。
2 | 臨床分層與檢測時機
-
一次檢測,終身受用──Lp(a) 主要由 LPA 基因決定,終生穩定。歐美與加拿大指引建議「成人至少測一次」。
-
50 mg/dL 為高風險門檻──約處族群第 80 百分位,ASCVD 風險相對增加約 40%。
3 | 治療策略:目前能做的與不能做的
手段 | 對 Lp(a) 影響 | 臨床證據與建議 |
---|---|---|
生活型態 | 影響極有限 | 仍須落實戒菸、地中海飲食、運動──就像圍棋裡「做活全局」,雖降不了 Lp(a),但能保命。 |
Statin | 可微幅上升 Lp(a) | 不應因微幅影響而停藥,因降 LDL 效益遠勝害處。 |
PCSK9 抑制劑 | ↓ Lp(a) 15–30% | 尚無專為高 Lp(a) 病人設計之 RCT;目前並非核准適應症。 |
Lipoprotein apheresis | ↓ 30–35% | FDA 准用於 FH 合併 CAD / PAD 且 Lp(a) ≥ 60 mg/dL。無對照試驗,屬最後防線。 |
低劑量 Aspirin | 可能降低事件 | 基因高 Lp(a) 次組分析有利,但缺乏專屬 RCT;須權衡出血風險。 |
4 | 新興療法與研究缺口
-
mRNA / siRNA 注射劑(pelacarsen、olpasiran、lepodisiran、zerlasiran)與 口服小分子 muvalaplin,可驚人地 ↓ Lp(a) 至 99%。
-
然而尚無任何藥物被證實降低臨床事件──減少數值 ≠ 減少心肌梗塞,RCT 正在進行中。
5 | 給台灣臨床的前瞻建議
-
先做分層:建議於一次性血脂評估時納入 Lp(a),特別是早發 CAD、家族史或多重危險因子患者。
-
全面強化傳統危險因子:在新藥上市前,控制 LDL-C、血壓、血糖仍是王道。
-
關注國際試驗里程碑:預計 2026–2028 年大規模事件終點試驗結果將陸續公布;可望決定「降 Lp(a) 到底值不值得」。
-
健保與政策討論:若新療法證實有效,如何在健保資源有限下針對高 Lp(a) 高風險族群給付,值得預作規劃。
一句機智收尾:Lp(a) 像是永不退讓的「頑固棋形」,暫時難以直攻,但透過圍堵(控制 LDL、血壓、生活習慣)與等待「奇襲新藥」,仍有望逆轉局勢。